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14 2018年 14 2014年 15
2013年 14 2007年 14 2006年 13
1995年 15 1987年 14 1982年 16
明朝 11 元朝 12 宋朝 10
北宋 17

起源

朱姓主要源自:曹姓、子姓、姬姓、祁姓。

起源源流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

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

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2、源于曹姓,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国君主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公子朱的子孙后代就以其名字为氏,称“朱氏”。

4、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

5、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6、源于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江苏、浙江,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北等。当时的赣苏浙皖豫、川鄂为朱姓的两大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山东、福建三省。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朱姓人口分布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500多万,为全国第十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00万,大约增长了8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纷纷改回原姓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安徽、浙江、广东五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湖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西、云南、河北、上海八省市,大约又占34%。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

当代朱姓人口分布频率,苏皖浙赣、山东南端、鄂湘东部、福建北部、广东中北部、云南大部、四川南端、贵州西南部、内蒙古北端,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32%以上,有的地区最高可达2.4%,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居住了大约45.5%的朱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南、鄂陕甘大部、宁夏、川贵大部、重庆、广西、湖南西部、广东西部和东端、海南、福建南部、台湾、青海东部、新疆东北、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东部、京津、黑吉辽,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1.3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十面积的46%,居住了大约52%的朱姓人群。

吴郡、梁郡、沛郡、凤阳郡、河南郡、丹阳郡、义阳郡、钱塘郡、柘城县、太康县、永城县。

白鹿堂: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朱氏宗祠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上朝奏本,请杀奸臣张禹,触怒了皇帝,令刽子手拉去执刑。朱云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刽子手用力拉朱云,结果把殿槛扮断了。

一本堂:朱氏的一支,迁至余姚,以望立堂。

紫阳堂:朱熹,别号紫阳,绍兴进士,宋国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阳堂”,源此。

一、(硃)zhū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几遍全国各地。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鸡泽,山东之平邑、东平,江西之金溪,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崇仁,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蒙、苗、彝、壮、藏、土、回、仡佬、傈僳、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姓苑》注云:“本高阳氏后,周封(之)于邾,子孙去‘邑’为氏。”郑樵亦注:“本邾也,姓曹,其世系见于邾。邾既失国,子孙去邑以朱为氏。其后盛大者有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丹阳、太康、河南(按:原文如此,二丹阳,当有一处为‘丹徒’之误。)之九族,显于汉唐间。”

2、《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渴浊浑氏(按:渴浊浑,《郑通志·氏族略》作‘渴烛浑’;《中国姓氏大全》引作‘浊浑’。)‘可朱浑’并改为朱氏。”郑樵称为“河南之族”。疑当出自鲜卑族。

3、又注:“舜臣朱虎之后。”

4、又,赐姓改姓之风,明代甚盛。“朱”乃明朝国姓,太祖养子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皆赐朱,后俱复本姓。正德时,都督钱安、许国义、子武德并赐姓朱氏。又赐都督朱福、朱刚,都指挥朱谦、朱春、朱翥、朱增、朱斌、朱政、朱海、朱岳、朱升、朱晟、朱彪、朱镛、朱钫,指挥千户镇抚旗舍朱钦等百二十人姓,赐舍人朱山、朱准、朱容、朱淮、朱渭、朱欣、朱义、朱大爵、朱印、朱珂、俱国姓;诏都督江彬、许泰、刘晖、张洪、神周、李琮,指挥焦睿,俱赐国姓;又,改指挥杨障曰璋、焦椿曰粽、桂曰松、张天祐曰海、廷鸾曰璧、马定曰靖、俱国姓;又,太祖时赐元人姓名:策珠尔曰朱采、托果齐曰朱静、甘珠尔曰朱满、都呼曰朱恩、布都罕曰朱窥,以上俱赐国姓。见《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综合此则之不完全统计,明代之李、沐、何、徐、钱、许、江、刘、张、神、焦、杨、廷、马等多个汉姓或改而姓朱。元代蒙古族亦有改而姓朱者。

5、傈僳族之朱姓,源于竹氏族。傈语为“玛达扒”。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竹筒里出来的,号称“竹王”。遂以“玛达扒”命其族,以族为氏,或取其汉意“竹”之音,谐以音近之汉姓“祝”、“朱”而为单姓。

6、纳西族之朱姓,或为家名所改。

7、彝族之朱姓,则出自“阿奴普”,意为猴氏族。或以为姓。或改为单姓“朱”。

8、藏族之朱姓,亦源于远古氏族,以族为氏。相传有一神猴与一岩魔女结婚,生下六只猴子,他们又繁衍后代,进化成人,分作六个支系,此即远古藏族的六个氏族,其中就有朱氏。

9、土族之朱姓、相传为朱荣之后:元“诺延”(即“官人”)癿铁木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率部附明,授小旗,后升百户,其孙名朱荣,以汉习取朱为姓,人称“朱土司”。注(5)——(9)见《中国人的姓名》。战国时魏有朱亥;唐末有朱温;宋代有朱熹;明代有朱元璋;当代有朱德。

二、

朱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25%,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江苏、广东、浙江、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4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44%。

朱姓起源:

1、沛国朱氏,系自曹姓。相传颛顼帝(即高阳氏)之裔孙曹挟,周武王时封于邾(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26里邾城),附庸于鲁,春秋时楚宣王灭邾,子孙遂以国为氏,后去邑为朱。

2、相传为舜臣朱虎之后。

3、沛国相县朱氏,相传为帝尧(即陶唐氏)之子丹朱之后,以王父名为氏。

4、南阳之宛朱氏,相传为宋微子之后。周衰诸侯灭,宋犇砀改姓为朱,后徙于宛,见《东观记》。一说,微子之裔元,元生启,启生公子朱,其后以字为氏,自沛迁于南阳之宛,见《朱公叔鼎铭》。

5、河南朱氏,北魏时代北姓渴浊浑氏、可朱浑氏均改为朱氏。

6、金时女真人姓兀颜氏(即乌延氏),汉姓为朱。

7、赐姓。明武宗正德年中,曾赐100余人姓朱。

8、清满洲人姓。世居吉林长白山、辽宁大凌河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乌苏氏、珠佳(朱佳)氏、珠锡哩(朱锡哩氏)后均有改姓朱者。今满族姓。

9、台湾土著赛夏族茅武茅望氏,汉姓为朱。

10、清甘肃碾伯县土司癿铁木,西宁州土人,子朱荣,其后遂以朱为姓,世居朱家堡。碾伯县即今青海乐都,该土司当为今土族。

11、海南东方讲“侾炎”土语黎人,自称“勒威”者,意为芭蕉的孩子

朱姓名人:

朱亥,战国时魏大梁人,有勇力,秦兵围赵,魏无忌使朱亥袖40斤铁椎击杀晋鄙,退秦兵,解赵之围。

郡望: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太康、河南、南阳,凤阳。

变化:明时朱元璋之义子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曾都因赐改姓朱,后均恢复原姓。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朱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赤石,赤石仍不失朱姓之意,1945年,台湾光复后,即恢复原姓朱。

历史名人

朱姓古代名人

朱襄氏三皇时代,?,今河南商丘,三皇之一的炎帝。

朱治三国时期,156年―224年,今浙江安吉,东吴将领。

朱敬则唐朝,635年-?,今河南永城,政治家、史学家,官至宰相。

朱温后梁,852年-912年,今安徽砀山,后梁开国皇帝。

朱肱北宋,1050年-1125年,今浙江湖州,医学家,作品有《南阳活人书》等。

朱熹南宋,1130年-1200年,今江西婺源,理学家,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朱淑贞南宋,约1135年-约1180年,今安徽歙县,女诗人,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

朱思本元代,1273年-?,今江西抚州,地理学家。

朱德润元代,1294年—1365年,今河南商丘,画家、诗人。

朱元璋明朝,1328年-1398年,今安徽凤阳,大明开国皇帝。

朱彝尊清朝,1629年-1709年,今浙江嘉兴,词人、学者、藏书家,开创浙西词。

朱虎帝舜之臣。

朱亥信陵君魏無忌之門客侯嬴之友,職業為屠戶。以四十斤鐵椎,椎殺大將晉鄙。

朱英春申君黃歇之門客,觀津人。

朱房秦末,陳勝之部下,官中正,主司群臣。

朱鸡石秦末,項梁之部將,符離人。

朱家西汉,魯人,地方大俠,與郭解齊名。曾救援季布,後為漢郎中。

朱建西汉,楚人,受封為平原君。曾經擔任淮南王黥布國相。

朱买臣西汉,漢武帝時大臣,會稽人。

朱普西汉,九江人,為五經博士,習歐陽尚書,傳章句四十萬言於弟子桓榮。

朱弟东汉,長安城少年,與漢軍呼應,起兵攻擊王莽。

朱鮪东汉,更始帝封為大司馬。

朱浮东汉,光武帝部將,沛國蕭人,後為大司空。

朱祐东汉,光武帝部將,南陽宛人,受封建義大將軍。

朱暉东汉,漢明帝時驃騎將軍東平王蒼府掾,南陽宛人。

朱勃东汉,扶風人,大將馬援之故友。

朱酺东汉,漢章帝時益州刺史。

朱徽东汉,漢和帝時曾行度遼將軍事。

朱濟东汉,鄧太后時任尚書郎。

朱寵东汉,漢順帝時太尉。

朱伥东汉,漢順帝時司徒。

朱山东汉,河東人,曾為三署郎官之一,以高功久次、才德尤異舉為茂才四行。。

朱穆东汉,漢桓帝時尚書。

朱祇东汉,漢桓帝時敦煌太守趙咨故吏。

朱盖东汉,桂陽人,漢桓帝時聚眾起義,稱荊州兵。

朱達东汉,九真郡居風縣人,漢桓帝時與蠻夷抗暴起義。

朱震东汉,陳留人,漢靈帝太傅陳蕃故友,為之收屍。

朱宇东汉,沛人,司隸校尉,黨錮士人八俊之一。

朱楷东汉,與黨錮士人張檢同鄉,被捏造為八及之一。

朱並东汉,承望中常侍侯覽意旨,告發同鄉黨人。

朱零东汉,漢靈帝時汝南太守宗資之書佐,因維護黨人范滂受到捶撻。

朱禹东汉,漢靈帝時小黃門之一。

朱瑀东汉,漢靈帝時長樂五官史,盜發車騎將軍竇武奏章,後受封華容侯。

朱龜东汉,漢靈帝時御史中丞,受命討伐西南夷。

朱苗东汉,漢靈帝時將軍,皇后異父同母兄、大將軍何進之父的繼子,後改姓為何苗。

朱雋东汉,漢獻帝時太尉。曾和皇甫嵩,盧植一同討伐黃巾賊。

朱皓东汉,漢獻帝時豫章太守,為笮融所殺。

朱展东汉,漢獻帝時侍中。

朱勔宋代,大臣,因「花石綱」曾引起方臘之亂

朱淑真宋代,女詞人。

朱丹溪元代,醫學家。

朱世杰元代,数学家。

朱升元代,學者。

朱姓近代名人

朱自清中华民国,1898年-1948年,江苏东海,作家、散文家。

朱家骅中华民国,1893年-1963年,浙江湖州,科学家、政治家,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

郡望

吴郡、梁郡、沛郡、凤阳郡、河南郡、丹阳郡、义阳郡、钱塘郡、柘城县、太康县、永城县。

白鹿堂: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朱氏宗祠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上朝奏本,请杀奸臣张禹,触怒了皇帝,令刽子手拉去执刑。朱云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刽子手用力拉朱云,结果把殿槛扮断了。

一本堂:朱氏的一支,迁至余姚,以望立堂。

紫阳堂:朱熹,别号紫阳,绍兴进士,宋国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阳堂”,源此。

一、(硃)zhū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几遍全国各地。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鸡泽,山东之平邑、东平,江西之金溪,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崇仁,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蒙、苗、彝、壮、藏、土、回、仡佬、傈僳、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姓苑》注云:“本高阳氏后,周封(之)于邾,子孙去‘邑’为氏。”郑樵亦注:“本邾也,姓曹,其世系见于邾。邾既失国,子孙去邑以朱为氏。其后盛大者有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丹阳、太康、河南(按:原文如此,二丹阳,当有一处为‘丹徒’之误。)之九族,显于汉唐间。”

2、《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渴浊浑氏(按:渴浊浑,《郑通志·氏族略》作‘渴烛浑’;《中国姓氏大全》引作‘浊浑’。)‘可朱浑’并改为朱氏。”郑樵称为“河南之族”。疑当出自鲜卑族。

3、又注:“舜臣朱虎之后。”

4、又,赐姓改姓之风,明代甚盛。“朱”乃明朝国姓,太祖养子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皆赐朱,后俱复本姓。正德时,都督钱安、许国义、子武德并赐姓朱氏。又赐都督朱福、朱刚,都指挥朱谦、朱春、朱翥、朱增、朱斌、朱政、朱海、朱岳、朱升、朱晟、朱彪、朱镛、朱钫,指挥千户镇抚旗舍朱钦等百二十人姓,赐舍人朱山、朱准、朱容、朱淮、朱渭、朱欣、朱义、朱大爵、朱印、朱珂、俱国姓;诏都督江彬、许泰、刘晖、张洪、神周、李琮,指挥焦睿,俱赐国姓;又,改指挥杨障曰璋、焦椿曰粽、桂曰松、张天祐曰海、廷鸾曰璧、马定曰靖、俱国姓;又,太祖时赐元人姓名:策珠尔曰朱采、托果齐曰朱静、甘珠尔曰朱满、都呼曰朱恩、布都罕曰朱窥,以上俱赐国姓。见《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综合此则之不完全统计,明代之李、沐、何、徐、钱、许、江、刘、张、神、焦、杨、廷、马等多个汉姓或改而姓朱。元代蒙古族亦有改而姓朱者。

5、傈僳族之朱姓,源于竹氏族。傈语为“玛达扒”。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竹筒里出来的,号称“竹王”。遂以“玛达扒”命其族,以族为氏,或取其汉意“竹”之音,谐以音近之汉姓“祝”、“朱”而为单姓。

6、纳西族之朱姓,或为家名所改。

7、彝族之朱姓,则出自“阿奴普”,意为猴氏族。或以为姓。或改为单姓“朱”。

8、藏族之朱姓,亦源于远古氏族,以族为氏。相传有一神猴与一岩魔女结婚,生下六只猴子,他们又繁衍后代,进化成人,分作六个支系,此即远古藏族的六个氏族,其中就有朱氏。

9、土族之朱姓、相传为朱荣之后:元“诺延”(即“官人”)癿铁木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率部附明,授小旗,后升百户,其孙名朱荣,以汉习取朱为姓,人称“朱土司”。注(5)——(9)见《中国人的姓名》。战国时魏有朱亥;唐末有朱温;宋代有朱熹;明代有朱元璋;当代有朱德。

二、

朱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25%,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江苏、广东、浙江、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4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44%。

朱姓起源:

1、沛国朱氏,系自曹姓。相传颛顼帝(即高阳氏)之裔孙曹挟,周武王时封于邾(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26里邾城),附庸于鲁,春秋时楚宣王灭邾,子孙遂以国为氏,后去邑为朱。

2、相传为舜臣朱虎之后。

3、沛国相县朱氏,相传为帝尧(即陶唐氏)之子丹朱之后,以王父名为氏。

4、南阳之宛朱氏,相传为宋微子之后。周衰诸侯灭,宋犇砀改姓为朱,后徙于宛,见《东观记》。一说,微子之裔元,元生启,启生公子朱,其后以字为氏,自沛迁于南阳之宛,见《朱公叔鼎铭》。

5、河南朱氏,北魏时代北姓渴浊浑氏、可朱浑氏均改为朱氏。

6、金时女真人姓兀颜氏(即乌延氏),汉姓为朱。

7、赐姓。明武宗正德年中,曾赐100余人姓朱。

8、清满洲人姓。世居吉林长白山、辽宁大凌河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乌苏氏、珠佳(朱佳)氏、珠锡哩(朱锡哩氏)后均有改姓朱者。今满族姓。

9、台湾土著赛夏族茅武茅望氏,汉姓为朱。

10、清甘肃碾伯县土司癿铁木,西宁州土人,子朱荣,其后遂以朱为姓,世居朱家堡。碾伯县即今青海乐都,该土司当为今土族。

11、海南东方讲“侾炎”土语黎人,自称“勒威”者,意为芭蕉的孩子

朱姓名人:

朱亥,战国时魏大梁人,有勇力,秦兵围赵,魏无忌使朱亥袖40斤铁椎击杀晋鄙,退秦兵,解赵之围。

郡望: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太康、河南、南阳,凤阳。

变化:明时朱元璋之义子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曾都因赐改姓朱,后均恢复原姓。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朱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赤石,赤石仍不失朱姓之意,1945年,台湾光复后,即恢复原姓朱。

姓氏源流

一、(硃)zhū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几遍全国各地。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鸡泽,山东之平邑、东平,江西之金溪,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崇仁,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蒙、苗、彝、壮、藏、土、回、仡佬、傈僳、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姓苑》注云:“本高阳氏后,周封(之)于邾,子孙去‘邑’为氏。”郑樵亦注:“本邾也,姓曹,其世系见于邾。邾既失国,子孙去邑以朱为氏。其后盛大者有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丹阳、太康、河南(按:原文如此,二丹阳,当有一处为‘丹徒’之误。)之九族,显于汉唐间。”

2、《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渴浊浑氏(按:渴浊浑,《郑通志·氏族略》作‘渴烛浑’;《中国姓氏大全》引作‘浊浑’。)‘可朱浑’并改为朱氏。”郑樵称为“河南之族”。疑当出自鲜卑族。

3、又注:“舜臣朱虎之后。”

4、又,赐姓改姓之风,明代甚盛。“朱”乃明朝国姓,太祖养子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皆赐朱,后俱复本姓。正德时,都督钱安、许国义、子武德并赐姓朱氏。又赐都督朱福、朱刚,都指挥朱谦、朱春、朱翥、朱增、朱斌、朱政、朱海、朱岳、朱升、朱晟、朱彪、朱镛、朱钫,指挥千户镇抚旗舍朱钦等百二十人姓,赐舍人朱山、朱准、朱容、朱淮、朱渭、朱欣、朱义、朱大爵、朱印、朱珂、俱国姓;诏都督江彬、许泰、刘晖、张洪、神周、李琮,指挥焦睿,俱赐国姓;又,改指挥杨障曰璋、焦椿曰粽、桂曰松、张天祐曰海、廷鸾曰璧、马定曰靖、俱国姓;又,太祖时赐元人姓名:策珠尔曰朱采、托果齐曰朱静、甘珠尔曰朱满、都呼曰朱恩、布都罕曰朱窥,以上俱赐国姓。见《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综合此则之不完全统计,明代之李、沐、何、徐、钱、许、江、刘、张、神、焦、杨、廷、马等多个汉姓或改而姓朱。元代蒙古族亦有改而姓朱者。

5、傈僳族之朱姓,源于竹氏族。傈语为“玛达扒”。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竹筒里出来的,号称“竹王”。遂以“玛达扒”命其族,以族为氏,或取其汉意“竹”之音,谐以音近之汉姓“祝”、“朱”而为单姓。

6、纳西族之朱姓,或为家名所改。

7、彝族之朱姓,则出自“阿奴普”,意为猴氏族。或以为姓。或改为单姓“朱”。

8、藏族之朱姓,亦源于远古氏族,以族为氏。相传有一神猴与一岩魔女结婚,生下六只猴子,他们又繁衍后代,进化成人,分作六个支系,此即远古藏族的六个氏族,其中就有朱氏。

9、土族之朱姓、相传为朱荣之后:元“诺延”(即“官人”)癿铁木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率部附明,授小旗,后升百户,其孙名朱荣,以汉习取朱为姓,人称“朱土司”。注(5)——(9)见《中国人的姓名》。战国时魏有朱亥;唐末有朱温;宋代有朱熹;明代有朱元璋;当代有朱德。

二、

朱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25%,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江苏、广东、浙江、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4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44%。

朱姓起源:

1、沛国朱氏,系自曹姓。相传颛顼帝(即高阳氏)之裔孙曹挟,周武王时封于邾(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26里邾城),附庸于鲁,春秋时楚宣王灭邾,子孙遂以国为氏,后去邑为朱。

2、相传为舜臣朱虎之后。

3、沛国相县朱氏,相传为帝尧(即陶唐氏)之子丹朱之后,以王父名为氏。

4、南阳之宛朱氏,相传为宋微子之后。周衰诸侯灭,宋犇砀改姓为朱,后徙于宛,见《东观记》。一说,微子之裔元,元生启,启生公子朱,其后以字为氏,自沛迁于南阳之宛,见《朱公叔鼎铭》。

5、河南朱氏,北魏时代北姓渴浊浑氏、可朱浑氏均改为朱氏。

6、金时女真人姓兀颜氏(即乌延氏),汉姓为朱。

7、赐姓。明武宗正德年中,曾赐100余人姓朱。

8、清满洲人姓。世居吉林长白山、辽宁大凌河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乌苏氏、珠佳(朱佳)氏、珠锡哩(朱锡哩氏)后均有改姓朱者。今满族姓。

9、台湾土著赛夏族茅武茅望氏,汉姓为朱。

10、清甘肃碾伯县土司癿铁木,西宁州土人,子朱荣,其后遂以朱为姓,世居朱家堡。碾伯县即今青海乐都,该土司当为今土族。

11、海南东方讲“侾炎”土语黎人,自称“勒威”者,意为芭蕉的孩子

朱姓名人:

朱亥,战国时魏大梁人,有勇力,秦兵围赵,魏无忌使朱亥袖40斤铁椎击杀晋鄙,退秦兵,解赵之围。

郡望: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太康、河南、南阳,凤阳。

变化:明时朱元璋之义子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曾都因赐改姓朱,后均恢复原姓。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朱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赤石,赤石仍不失朱姓之意,1945年,台湾光复后,即恢复原姓朱。

堂号

白鹿堂: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朱氏宗祠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上朝奏本,请杀奸臣张禹,触怒了皇帝,令刽子手拉去执刑。朱云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刽子手用力拉朱云,结果把殿槛扮断了。

一本堂:朱氏的一支,迁至余姚,以望立堂。

紫阳堂:朱熹,别号紫阳,绍兴进士,宋国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阳堂”,源此。

一、(硃)zhū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几遍全国各地。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鸡泽,山东之平邑、东平,江西之金溪,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崇仁,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蒙、苗、彝、壮、藏、土、回、仡佬、傈僳、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姓苑》注云:“本高阳氏后,周封(之)于邾,子孙去‘邑’为氏。”郑樵亦注:“本邾也,姓曹,其世系见于邾。邾既失国,子孙去邑以朱为氏。其后盛大者有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丹阳、太康、河南(按:原文如此,二丹阳,当有一处为‘丹徒’之误。)之九族,显于汉唐间。”

2、《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注云:“后魏渴浊浑氏(按:渴浊浑,《郑通志·氏族略》作‘渴烛浑’;《中国姓氏大全》引作‘浊浑’。)‘可朱浑’并改为朱氏。”郑樵称为“河南之族”。疑当出自鲜卑族。

3、又注:“舜臣朱虎之后。”

4、又,赐姓改姓之风,明代甚盛。“朱”乃明朝国姓,太祖养子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皆赐朱,后俱复本姓。正德时,都督钱安、许国义、子武德并赐姓朱氏。又赐都督朱福、朱刚,都指挥朱谦、朱春、朱翥、朱增、朱斌、朱政、朱海、朱岳、朱升、朱晟、朱彪、朱镛、朱钫,指挥千户镇抚旗舍朱钦等百二十人姓,赐舍人朱山、朱准、朱容、朱淮、朱渭、朱欣、朱义、朱大爵、朱印、朱珂、俱国姓;诏都督江彬、许泰、刘晖、张洪、神周、李琮,指挥焦睿,俱赐国姓;又,改指挥杨障曰璋、焦椿曰粽、桂曰松、张天祐曰海、廷鸾曰璧、马定曰靖、俱国姓;又,太祖时赐元人姓名:策珠尔曰朱采、托果齐曰朱静、甘珠尔曰朱满、都呼曰朱恩、布都罕曰朱窥,以上俱赐国姓。见《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综合此则之不完全统计,明代之李、沐、何、徐、钱、许、江、刘、张、神、焦、杨、廷、马等多个汉姓或改而姓朱。元代蒙古族亦有改而姓朱者。

5、傈僳族之朱姓,源于竹氏族。傈语为“玛达扒”。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竹筒里出来的,号称“竹王”。遂以“玛达扒”命其族,以族为氏,或取其汉意“竹”之音,谐以音近之汉姓“祝”、“朱”而为单姓。

6、纳西族之朱姓,或为家名所改。

7、彝族之朱姓,则出自“阿奴普”,意为猴氏族。或以为姓。或改为单姓“朱”。

8、藏族之朱姓,亦源于远古氏族,以族为氏。相传有一神猴与一岩魔女结婚,生下六只猴子,他们又繁衍后代,进化成人,分作六个支系,此即远古藏族的六个氏族,其中就有朱氏。

9、土族之朱姓、相传为朱荣之后:元“诺延”(即“官人”)癿铁木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率部附明,授小旗,后升百户,其孙名朱荣,以汉习取朱为姓,人称“朱土司”。注(5)——(9)见《中国人的姓名》。战国时魏有朱亥;唐末有朱温;宋代有朱熹;明代有朱元璋;当代有朱德。

二、

朱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25%,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江苏、广东、浙江、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4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44%。

朱姓起源:

1、沛国朱氏,系自曹姓。相传颛顼帝(即高阳氏)之裔孙曹挟,周武王时封于邾(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26里邾城),附庸于鲁,春秋时楚宣王灭邾,子孙遂以国为氏,后去邑为朱。

2、相传为舜臣朱虎之后。

3、沛国相县朱氏,相传为帝尧(即陶唐氏)之子丹朱之后,以王父名为氏。

4、南阳之宛朱氏,相传为宋微子之后。周衰诸侯灭,宋犇砀改姓为朱,后徙于宛,见《东观记》。一说,微子之裔元,元生启,启生公子朱,其后以字为氏,自沛迁于南阳之宛,见《朱公叔鼎铭》。

5、河南朱氏,北魏时代北姓渴浊浑氏、可朱浑氏均改为朱氏。

6、金时女真人姓兀颜氏(即乌延氏),汉姓为朱。

7、赐姓。明武宗正德年中,曾赐100余人姓朱。

8、清满洲人姓。世居吉林长白山、辽宁大凌河等地。又,清满洲八旗姓乌苏氏、珠佳(朱佳)氏、珠锡哩(朱锡哩氏)后均有改姓朱者。今满族姓。

9、台湾土著赛夏族茅武茅望氏,汉姓为朱。

10、清甘肃碾伯县土司癿铁木,西宁州土人,子朱荣,其后遂以朱为姓,世居朱家堡。碾伯县即今青海乐都,该土司当为今土族。

11、海南东方讲“侾炎”土语黎人,自称“勒威”者,意为芭蕉的孩子

朱姓名人:

朱亥,战国时魏大梁人,有勇力,秦兵围赵,魏无忌使朱亥袖40斤铁椎击杀晋鄙,退秦兵,解赵之围。

郡望: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太康、河南、南阳,凤阳。

变化:明时朱元璋之义子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曾都因赐改姓朱,后均恢复原姓。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朱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赤石,赤石仍不失朱姓之意,1945年,台湾光复后,即恢复原姓朱。

朱姓男孩取名

朱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朱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朱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朱姓女孩取名

朱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朱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朱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姓朱的名人和诗人

朱熹: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德: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彝尊: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朱元璋: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朱淑真: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朱孝臧:朱孝臧(1857~1931)晚清四大词家之一。一名祖谋,字古微、藿生,号沤尹、彊村,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光绪八年举人,次年进士,历官编修、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光绪三十年出为广东学政,因与总督龃龉,引疾辞官。民国二十年卒于上海。朱孝臧始以能诗名,为京官时,与王鹏运交,弃诗而专攻词。词作“融诸家之长,声情益臻朴茂,清刚隽上,并世词家推领袖焉。诗能入品。”著有词集《彊村语业》二卷,身后其门人龙榆生为补刻一卷,收入《彊村遗书》。

朱存:朱存,生卒年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保大时,取吴大帝及六朝兴亡成败之迹,作《览古诗》二百章。《宋史·艺文志》著录为《金陵览古诗》二卷。《舆地纪胜》卷一七引其诗,称“本朝人诗”,则朱存入宋后仍在世。《十国春秋》卷二九有传。

朱孙:朱孙,宋代词人,代表作品有《真珠帘》等。

朱庆馀: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朱多:(1530—1607)明宗室,字宗良,号贞湖。太祖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六世孙。封镇国中尉。博学好修,与多煃齐名,晚益折节有令誉。以词赋名,谈艺者称其佳句鸿声亮节。草书宗孙虔礼,笔法茂密。其诗初名《石阑馆稿》,王世贞改题为《国香》。

朱淑贞:朱淑贞(约1079~约1133),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宋代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她生于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读书,但一生爱情郁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朱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是劫后余篇。

朱元

朱敦儒: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朱彬:(1308—?)建昌新城人,字仲文。朱礼子。顺帝元统元年进士,授翰林院典籍。

朱斗文:朱斗文,字彦章,号北湖居士,丹阳(今属江苏)人。《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朱少游: 朱少游,宋末人。事见《东南纪闻》卷二。今录诗二首。

朱自牧:(约公元一一五五年前后在世)字好谦,棣州厌次人。生卒年均不详,约金海陵王贞元末前后在世。皇统中进士。

朱清:宋元间杭州富阳人,字元子。自幼力学,以气节自许。宋末与叶李交好。李以劾贾似道,流漳州。友朋莫敢往省,清独往与之诀。元至元间李为尚书左丞,士趋附恐后。清独漠然,若未始有一日之雅者。李数遣人迎致,卒不往,以布衣终。居邑之东山,乡人咸称东山先生。

朱斌:字文质,吴江人。至正十三年乡贡。

朱正一:朱正一,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清嘉庆《零陵县志》卷一六)。

朱放:[唐](公元七七三年在世)字长通,襄州南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中前后在世。初居汉水滨,后以避岁馑迁隐剡溪、镜湖间。与女诗人李冶,上人皎然,皆有交情。大历中,辟为江西节度参谋。贞元二年,(公元七八六年)诏举“韬晦奇才”,下聘礼,拜左拾遗,辞不就。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朱南杰:朱南杰,宋诗人。丹徒(今属江苏)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年)进士(明万历《丹徒县志》卷三)。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年)为海盐澉浦监酒。官满,摄华亭事。开庆元年(一二五九年)知溧水县,次年,改知清流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其诗多叙事理,质朴无文。有《学吟》一卷。事见集中有关诗。

朱杰:朱杰,字子俊,金华(今属浙江)人。理宗宝祐二年(一二五四)知丰城县(清同治《丰城县志》卷七)。

朱继芳:建宁建安人,字季实,号静佳。理宗绍定五年进士。工诗,时人多所称引。有《静佳乙稿》。

朱子厚:朱子厚是宋末时期的一位词人,代表作有:谒金门、菩萨蛮等。子厚与宋末俞德邻同时。

朱某:一、 [唐]失名。“安史之乱”后,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开始任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

朱琳:生平不详。约为盛唐时人。事迹据《唐诗纪事》卷二〇、《盛唐诗纪》卷一〇八推知。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下》有朱琳,为朱才之子,约为唐末人,疑是另一人。《全唐诗》存诗1首。

朱嗣发:字士荣(1234—1304),号雪崖,其祖先当建炎、绍兴之际,避兵乌程常乐乡(今浙江湖州)。宋亡前,专志奉亲,宋亡后,举充提学学官,不受。隐士。《阳春白雪》卷八录其词一首。

朱服:朱服(1048-?)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累官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徙泉州、婺州等地。哲宗朝,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徽宗时,任集贤殿修撰,后知广州,黜知泉州,再贬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全宋词》存其词一首,格调凄苍。

朱超:朱超(生卒年不详)仕梁为中书舍人。原有集,已散佚,今存诗十余首。

朱湾:朱湾(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巨川,号沧洲子,西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徵辟。工诗,善于咏物。李勉镇永平,嘉其风操,厚币邀至,署为府中从事。日相谈讌,分逾骨肉。久之,尝谒湖州崔使君,不得志,以书作别,尽吐牢骚。遂归会稽山阴别业。湾著有诗集四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朱昱:朱昱,胜非孙(《宋史》卷二○三)。有《懒轩集》(《永乐大典》卷一三三四四),已佚。今录诗六首。

朱涛:朱涛(一○九二~一一五○),字巨济,缙云(今属浙江)人。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进士,授南安军南康县尉。历知新昌、浦江县(清光绪《浦江县志稿》卷七)。绍兴二十年卒,年五十九。事见《义阳金竹朱氏宗谱》。今录诗二首。

朱蠡: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松:朱松(1097一1143)字乔年,号韦斋,朱熹之父,祖籍徐州府萧县人,宋绍圣四年生于徽州婺源(江西婺源),宋绍兴十三年卒于建州城南环溪,葬于崇安五夫里,享年四十六。宋重和元年戊戌登进士,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世称吏部郎府君,赠通议大夫,封粤国公,谥献靖祀入圣庙。后因极力反对权相秦桧议和,贬任江西饶州知州(治今鄱阳),未至任病逝。

朱严:朱严,与王禹偁友善。尝为和州从事(《小畜集》卷一一《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自惠州推官除大理寺丞、知白州。

朱长文: 生卒年不详。江南诗人。德宗建中元年(780),在湖州,与皎然、裴澄同送梁肃归朝。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八。《全唐诗》存诗6首,断句2句。

朱穆:朱穆(100~163)字公叔,一字文元,东汉南阳郡宛(今河南南阳市)人,丞相朱晖之孙。初举孝廉。顺帝末,大将军梁冀使典兵事。桓帝时任侍御史。感时俗浇薄,作《崇厚论》、《绝交论》。永兴初,出任冀州刺史,镇压起事灾民。后触犯宦官,罚作刑徒,因千人上书为之鸣不平,赦归。居乡数年,复拜尚书。上书请除宦官未成,忧愤死。

朱时敏:朱时敏,字师古,眉山(今属四川)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除秘书郎,七年,除著作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年,迁将作少监,十四年,知潼州。

朱槔:徽州婺源人,字逢年。朱松弟。有轶才,自负其长,不肯随俗俯仰。工诗。有《玉澜集》。

朱鼎元:朱鼎元,嵊县(今浙江嵊州)人。入元不仕,与同邑张爚、朱长卿、崔存等赓诗为乐。事见清康熙《嵊县志》卷一一《张爚传》。

朱希真:宋人,小字秋娘。建康朱将仕女。年十六,嫁同邑商人徐必用。后必用久客不归,希真作闺怨词,有名于时。

朱景玄:朱景玄,唐朝武宗会昌(841-846)时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元和初应进士举,曾任咨议,历翰林学士,官至太子谕德。诗一卷,今存十五首。编撰有〈唐朝名画录〉。

朱庆余: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字庆馀,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诗人,喜老庄之道。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

朱定国:朱定国,帝尊集团运营总监/品牌总监,负责集团商务部事务以及中国地区的品牌推广。目前还担任环球嘉年华品牌顾问,具有多年资深品牌经验,曾在欧洲艺术指导俱乐部荣获品牌展示奖、年度艺术参与奖、Adobe系列中国认证设计师。因丰富的设计经验和优秀的职业素养,是致力于中国商务合作的优秀代表人物。

朱泽:朱泽,生卒年不详。进士。约为武宗至懿宗间人。王轩于苎萝山感西施见形,后萧山郭凝素亦仿其行事,然寂尔无人。朱泽遂作诗以嘲之。事迹见《云溪友议》卷上。《全唐诗》存诗1首。

朱岩伯:朱岩伯,号可以翁,乐清(今属浙江)人(《东瓯诗存》卷三)。今录诗二首。

朱褒:朱褒,永嘉人。善属诗文。值寇乱,据州,以同姓结援朱温(梁太祖)。奏授温州刺史,充静海军使。昭宗大顺元年(890)朱褒以其兄朱诞为温州刺史。昭宗乾宁元年(894)朱褒又以其兄朱著为温州刺史。朱著,一名绪,字膺明,永嘉人,唐昭宗时登进士第,后仕梁。昭宗天复元年(901)朱褒再任温州刺史。昭宗天复二年(902)四月,朱褒卒,其兄朱敖自为刺史,主理州事。十二月,被稗将丁章驱逐。自中和元年(881)至天复二年(902),朱氏兄弟交替为刺史,占据温州达22年之久。昭宗天复三年(903)四月,丁章因残暴自大,为木工李彦所杀,裨将张惠取而代之,据温州。

朱炎:朱炎,真宗朝人,曾为节度判官(《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七)。

朱真人:朱真人,郢县(今湖北江陵东南)人。九岁慕道出家。度宗咸淳九年(一二七三)隐于内江化龙山泠然、长乐二洞。事见民国《内江县志》卷五。今录诗三首。

朱元升:平阳人,字日华,号水檐。宁宗嘉定间武举进士。为政和县巡检。后弃官不仕,入南荡山,潜心研《易》数十年。有《三易备遗》。

朱均: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浚:朱浚,字深源,南宋官员。原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迁徙建阳(今属福建),朱鉴长子。进士,累官两浙转运使兼吏部侍郎。尚理宗公主,为驸马。元兵攻福州,与公主俱饮药死。

朱利宾:朱利宾,生平未详,与元勋同时(《永乐大典》卷六六九九有元勋和朱利宾《题妙留院》诗)。今录诗二首。

朱景文:朱景文,一名霞,字瞻淇,号映洲。海盐栖真观道士。

朱延龄:世次不详。《全唐诗》收省试诗《秋山极天净》1首,出《文苑英华》卷一八七。

朱弁:朱弁(biàn)(1085~1144)南宋官员、文学家。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叔祖,太学生出身。建炎元年自荐为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所拘,不肯屈服,拘留十六年始得放归。曾劝宋高宗恢复中原,得罪秦桧,官终奉议郎。他在留金期间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诗作,深切婉转,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诗人。有《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等传世。

朱巽:荆门军人,字子权。朱震弟。所学甚富,时号二朱。

朱权:朱权(一一五五~一二三二),字圣与,号默斋,休宁(今属安徽)人。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进士,调连山县尉兼主簿。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为会稽县丞。开禧元年(一二○五),监如皋县买纳盐场。嘉定七年(一二一四),知馀干县。十二年,监行在左藏东库,次年,充省试中门官、御试对读。十四年,监行在都进奏院。十五年,知惠州。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主管绍兴府千秋鸿禧观。绍定二年(一二二九)致仕。五年卒,年七十八。有《默斋文集》二○卷,已佚。事见《洺水集》卷一一《朱惠州行状》。

朱晞颜:朱晞颜(1132~1200年),字子渊、子囝,休宁(今属安徽)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曾知靖州永平县,政绩颇好,当地为他立了生祠。隆兴元年调当阳尉。历知永平、广济县,通判阆州,知兴国军、吉州,广南西路、京西路转运判官。光宗绍熙四年,除知静江府。宁宗庆元二年除太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四年,迁权工部侍郎,俄兼实录院同修撰。五年,兼知临安府。六年卒,年六十六。著作已佚,仅《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一七存《桂巖吟藁》一卷。事见《新安文献志》卷八二宋谈钥《朱公行状》。

朱日新:朱日新,字新甫,嘉禾(今浙江嘉兴)人。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知黄岩县。清光绪《黄岩县志》卷一一有传。

朱天民:朱天民,字觉甫,丽水(今属浙江)人(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一六)。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土。为婺州东阳尉。摄金华、义乌、东阳三县。当任浙西安抚司佥厅,除平法府节度判官。事见明成化《处州府志》卷三。

朱翌: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朱景行:朱景行,字伯仰,眉山(今属四川)人。理宗淳祐间进士(清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朱冲和:朱冲和,生卒年不详。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张祜同年,约宪宗至宣宗间诗人。登明经第,纵酒,好忤人,人号“宦途恶少”。事迹散见《金华子》卷下,《云溪友议》卷下。《全唐诗》存诗1首。

朱延

朱昂:(925—1007)南阳人,后徙潭州,字举之。朱葆光子。少好读书,时朱遵度称“朱万卷”,昂称“小万卷”。宋初,为衡州录事参军。真宗咸平二年,召为翰林学士。逾年,以工部侍郎致仕。喜购奇书,以讽诵为乐,自称退叟。卒,门人私谥正裕先生。有《资理论》、文集。

朱晦:生平无考。《全唐诗》收七绝《秋日送别》1首,与朱放《乱后经淮阴岸》诗大致相同,疑即为朱放诗之异传。

朱申:虔州雩都人,字维宣,自号熙时子。仁宗皇祐间在太学有声。历官龙平尉。有《语孟辨笺》、《孙吴新注》。

朱焕文:湖州安吉人,字实甫。弱冠有声国子监。初为迪功郎、池州教授,后以湖州教授致仕。为文明敏清丽,尤善于诗。有《北山稿》。

朱黼:平阳人,字文昭。学于陈傅良,不事举业,躬耕南荡山以老。有《记事备遗》、《统论》。

朱应龙:朱应龙,字子云(《江西诗徵》卷八),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进士。事见《景定建康志》卷三二、清道光《上元县志》卷一○。今录诗二首。

朱睎颜: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桴:抚州金溪人,字济道。与弟朱泰卿皆年长于陆九渊,而师事之。曾与九渊、泰卿同预鹅湖之会。

朱景阳:朱景阳,一作景旸,字仲舒,萍乡(今属江西)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至和二年(一○五五),官屯田员外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一),仕至职方郎中。英宗治平中致仕。事见清同治《萍乡县志》卷一○。

朱彦:朱彦,字世英,南丰(今属江西)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舒州司法参军。哲宗绍圣中除江西转运判官,未几,移江东。徽宗继位,召为刑部侍郎。大观元年(一一○七),以显谟阁待制知杭州。四年,徙知颍昌府。宣和中,以疾乞归。卒于江宁,年六十八。事见《乾道临安志》卷三、清同治《南丰县志》卷二三。今录诗八首。

朱贯:睢阳人,字贯道。官至兵部郎中致仕。为仁宗庆历末睢阳五老会之一。八十八岁以后卒。

朱元夫:朱元夫,男,汉族,诗人,代表作《沁园春(从臾还亲)》

朱谷: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宿:朱宿,字遐景,吴郡人,官拾遗。

朱复之:建宁建安人,字几仲,号湛庐。以迪功郎知婺源县,有惠政。理宗端平中尝充使北使展谒八陵。后除军器监主簿,兼权知惠州。

朱雍: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中,尝上书乞召试贤良。著有梅词二卷,《花庵词选》行于世。

朱万年:朱万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与赵师?同时。事见《白獭髓》。

朱元瑜:朱元瑜,安陆(今属湖北)人(《麈史》卷二)。仁宗时为安陆令(清道光《安陆县志》卷二一)。

朱逸仙: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頔:朱頔,真宗时太常博士,迁屯田员外郎(《文庄集》卷一《太常博士朱頔可屯田员外郎制》),后为度支郎中,知泰州。仁宗天圣九年(一○三一)降为祠部郎中(《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之三二)。

朱绛:生平不详。《全唐诗》存诗1首,出自顾陶《唐诗类选》(见《唐诗纪事》卷二八)。《唐诗类选》书成于宣宗大中十年(856),则朱绛当为宣宗以前人。

朱南金:朱南金,生平不详,《宋诗纪事补遗》卷八二谓宋季人。

朱宫人:朱宫人(?~一二七六),度宗德祐二年三宫被胁北行,朱不欲入燕,临发自尽。事见《南村辍耕录》卷三。

朱岂:朱岂,字介然,南城(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作朱言)。

朱裔: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使欣:朱使欣,张说同时人。

朱庆朝:朱庆朝(一一五六~一二一五),字彦彬,缙云(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进士。曾通判鄂州。事见《义阳金竹朱氏宗谱》。

朱承祖:朱承祖,号省斋。宁宗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曾游鹤林寺(清《江苏通志稿·金石一五》)。

朱晋:朱晋(《宋诗纪事》卷五八作缙),字景昭,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进士。事见《淳熙三山志》卷三一。

朱景献:朱景献,尝知定海县(《延祐四明志》卷一八)。

朱释老:朱释老,号龟潭,金华(今属浙江)人。月泉吟社第三十八名。事见《月泉吟社诗》。

朱*颜: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敦复:朱敦复,(生卒年不详)清代盐商。天津人。道成年问承办长芦官引盐斤,获利至厚,为长芦大户盐贾。被推举为纲盐总商。

朱诰:惠州归善人,字少扬。少颖悟,七岁受《论语》、《孟子》,再读即能诵。长嗜学,通六经百家言,为文不趋时好。才未展而早卒。

朱顯之: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藻:朱藻,字元章,缙云(今属浙江)人。两宋之际词作家,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进士,调汉中簿兼尉。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知仙居县(《嘉定赤城志》卷十一)。由知浦城县擢通判江陵府(清光绪《浦城县志》卷一九),官终焕章阁待制(清康熙《缙云县志》卷四、五)。有《西斋集》十卷,已佚,全宋词仅收录其词一首《采桑子》。

朱赏: 朱赏,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官通直郎,寓临安。休官后归钱江。事见清同治《仙游县志》卷五三。

朱逵:生卒年不详。代宗大历中处士,曾游衡阳,与怀素过往,有歌诗赞其草书。事迹见怀素《自叙帖》、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全唐诗》存诗1首。

朱公绰:朱公绰,字成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吴郡志》卷二八)。景祐四年(一○三七),为海宁州盐官令。宝元二年(一○三九),权海宁州书记。康定元年(一○四○),再任盐官令。历知彭州、广济军。神宗熙宁八年(一○七五),知舒州。仕至光禄寺卿。事见《乐圃馀稿》卷九《朱氏世谱》。

朱子奢:朱子奢(?—641年)字不详,苏州吴人。生年不详,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善文辞,通春秋。隋大业中,为直秘书学士。天下乱,辞疾还乡里。武德四年(621年)随杜伏威入唐,授国子助教。贞观时,累官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为人乐易,能剧谈,以经义缘饰。每侍宴,帝令与群臣论难,皆莫能及。

朱涣:朱涣,男,字济仲,永福人。曾得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其作品有《齐天乐》、《百岁令》等。

朱真静:朱真静(?~一二四三),字复常,自号雪崖,临安(今属浙江)人。洞霄宫道士。理宗淳祐三年趺坐而化。赐号妙行先生。事见《洞霄图志》卷五。今录诗五首。

朱袭封:朱袭封,字元宗。高宗绍兴中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事见《嘉泰会稽志》卷一一。

朱道人:朱道人(?~一一八七),原为当涂县弓手。孝宗乾道初学道浪游,淳熙十四年卒。事见《夷坚三志》壬卷第七。

朱明之:朱明之,字昌叔,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王安石妹婿。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清嘉庆《扬州府志》卷三九)。官著作佐郎,进崇文院校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九)。曾知秀州,迁两浙监司(同上书卷二七八、三五五)。官至大理少卿。事见《王荆公诗注》卷三《寄朱昌叔》注。今录诗六首。

朱埴:字圣陶,号尧章,自号古平,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嘉定八年(1215)生。宝祐四年(1256)第一甲第十六人。曾官太常博士。

朱克家:朱克家:男,汉族,1950年11月生,上海市人,197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开除党籍),1969年参加工作,1995年1月起任云南省恩洪煤矿恩洪大厦经理。是中共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任职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曾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朱省斋: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昼:[唐](约公元八o六午前后在世)字不详,广陵人。有诗三首。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元年前后在世。贞元间,慕孟郊之名,不远千里而访之,故为诗格范相似。与李涉友善,常相酬唱。其余事迹均不详。

朱贞白:朱贞白,或作李贞白(《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引《杨文公谈苑》,《全唐诗》因之),江南人。不仕,号处士,善嘲咏,人称之(《宋朝事实类苑》卷六三引《杨文公谈苑》)。今录诗六首。

朱台符:(965—1006)眉州眉山人,字拱正。太宗淳化三年进士。累官太常博士,出为京西转运副使。上言与契丹修好,又自请往使,时论韪之。真宗咸平二年,上疏请重农积谷、任将选兵、慎择守令、轻徭节用、均赋慎刑等。景德初,为陕西转运使,与杨覃不协,徙知郢州,改知洪州,卒于道。

朱乘:朱乘,生平不详。所作《雁》诗曾为高宗赏识。事见《舆地纪胜》卷一八五。

朱乙午:朱乙午,字子南。理宗端平中为梓潼尉(清咸丰《梓潼县志》卷六)。

朱旷:朱旷,建康(今南京市)人。当于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谒张孝祥墓。事见《景定建康志》卷四三。

朱正中: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肱:湖州归安人,字翼中,号无求子,又号大隐翁。哲宗元祐三年进士。工医术,尤深于伤寒。壮年辞官居西湖,著书酿酒。徽宗时,起授医学博士。坐书东坡诗,贬达州。后以宫祠还。有《北山酒经》、《类證活人书》。

朱虙:朱虙(?~一一三○),溧水(今属江苏)个。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景定建康志》卷三二)。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潭州浏阳。四年,杜彦军叛陷城,战死。事见清光绪《溧水县志》卷九。

朱思本:朱思本(1273-?),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元代地理学家。生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祖父以科举入仕,任淮阴县令。父不仕。入元后,家庭开始破落。至元十二年(1275)底,抚州被元军占领。宋亡之痛,笼罩着朱思本一家,长辈们抱着与新皇朝不合作的态度,坚决不仕元。长辈们厌世遁迹、薄视名利的处世心态,对年幼的朱思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朱思本在谢绝了李孟劝他返儒入仕之后,开始了长达10 年之久的考察活动。经过10 年的努力,他终于绘成“长广七尺”的《舆地图》,后刻石于上清之三华院。

朱光弼:生平无考。《全唐诗》收诗2首。其中《铜雀妓》一首为其所作,见《乐府诗集》卷三一、《万首唐人绝句》卷一七。《宫词》一首,见明人增订本《万首唐人绝句》卷九,乃误收刘言史《长信宫》诗。

朱庆弼:朱庆弼,缙云金竹人,宋朝淳熙乙未(1175)进士。淳熙九年(1182),朱熹来到这“碧涧修筠似故山”的雁门山美化书院讲学,正是应进士朱庆弼的邀请。也正是朱家父子的盛情款待,才使这位朱老夫子有“解鞍盘砖忘归去”的感慨。

朱叔大: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孟翁:朱孟翁,东阳(今属浙江)人。月泉吟社第二十九名,事见《月泉吟社诗》。

朱梅居:朱梅居,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与俞文豹同时。

朱池寺憎: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端常:朱端常,字正父,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宁宗嘉定间知南剑州(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九)。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以兵部尚书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九。

朱汝贤:朱汝贤,邵武(今属福建)人。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知广昌县。事见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二、一三。今录诗三首。

朱惟贤:朱惟贤,休宁(今属安徽)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特科进士(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六)。授涟水丞,权淮东安抚大使司佥厅(同上书卷八)。

朱翁: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德润:(1294—1365)睢阳人,徙吴中,字泽民。工画山水人物,能诗,善书。仁宗延祐末荐授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英宗嗣位,出为镇东儒学提举,后弃官归。顺帝至正中,起为行中书省照磨,摄守长兴。有《存复斋集》。

朱子仪: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宗强: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济道: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皆:朱皆,字子同,德清(今属浙江)人。孝宗淳熙时人。有《寄庵嗫嚅集》,已佚。事见《张氏拙轩集》卷五《寄庵嗫嚅集序》。

朱可名:生卒年不详。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武宗会昌中登进士第,官终长安县令。张为《诗人主客图》曾标举其诗,并列其为“广大教化主”之及门者。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六。《全唐诗》存诗1首。

朱子恭:朱子恭,理宗淳祐间知全州(清雍正《广西通志》卷五一)。今录诗三首。

朱升之:(1477—1526)扬州府宝应人,字升之,号凌溪。弘治十二年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云南参政。为人爽直,恃才傲物。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十才子。有《凌溪集》。

朱大卿: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堂: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熙载:朱熙载(一一二五~?),字舜咨,一字尧臣,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时年二十四(《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调衢州推官。二十九年,为武学博士。三十年,由太常博士罢职。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一、一八五,明成化《处州府志》卷七。

朱天锡:吴郡人。宁宗嘉定间知丹阳县,抚爱百姓,留意学校,邑人感其恩,为立生祠。后移知武进县,擢守台州。

朱诜: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南强:朱南强,字德方,句容(今属江苏)人。宋末太学生。宋亡隐居句曲古隍溪。自号东溪,别号黦醭。卒年七十三。有《黦醭稿》,已佚。事见《金陵诗徵》卷八,清乾隆《句容县志》卷九有传。

朱谦之:朱谦之,字处光,吴郡钱唐人也。父昭之,以学解称于乡里,谦之年数岁,所生母亡,昭之假葬田侧,为族人朱幼方燎火所焚。

朱大德:朱大德(一二○六~?),字元鼎,江宁(今属江苏)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五十一。事见《宝祐四年登科录》。

朱申首:朱申首,休宁(今属安徽)人。金朋说表侄。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进士。事见《碧岩诗集》卷一《中秋夜偕朱表侄题月》按语。

朱唏颜: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希晦:温州乐清人。顺帝至正末隐居瑶山,与四明吴主一、萧台赵彦铭吟咏雁山中,称雁山三老。明初荐于朝,命未至而卒。有《云松巢集》。

朱仲晦:朱仲晦,王绩乡人。诗一首。

朱子真:唐玄宗时的女诗人,唐代著名女诗人,擅长写田园诗歌。

朱蒙正:(1055—1118)邵武人,字养源。神宗元丰八年进士。为江都主簿,遇事能任责,以荐迁都昌令。徽宗大观中,以司农寺丞通判德顺军,时郡守武人,越常例赠遗甚厚,为所辞。后郡守坐赃除名,而蒙正无所累。

朱用之: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耆寿:耆寿字国箕,闽人。约生政和初,乾道八年(1172)特奏名,监临安赤山酒。年八十馀而终。

朱敏功:朱敏功,初名功,字彦仁,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官终中大夫。事见《淳熙三山志》卷二六。

朱休:剑南(今四川成都一带)人。宪宗至文宗时在世。以能赋有名于太学。归剑南时,贾岛作诗相送。事迹据《长江集》卷八《送朱休归剑南》考知。《全唐诗》存诗1首。

朱京:建昌南丰人,字世昌。朱轼子。博学淹贯,登进士甲科。教授亳州、应天府,入为太学录。神宗数召见论事,擢监察御史。风神峻整,见者惮而目为真御史。坐论事失实,谪监兴国军盐税。后累官至国子司业。

朱希言: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朱正辞:朱正辞,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真宗咸平间进士(《宋史》卷四三九《朱昂传》)。历太常博士,秘书省著作佐郎,宣州通判(《宣城右集》卷六《宣城重修绮霞阁记》)。

朱之瑜: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的影响。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并与王阳明、黄梨洲、严子陵称为余姚四先贤。

朱有炖:朱有炖(dūn)(1379-1439),中国明代杂剧作家。号诚斋,又号锦窠老人、全阳道人、老狂生、全阳子、全阳老人。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长子。袭封周王,藩地开封,死后谥宪,世称周宪王。

朱曰藩:朱曰藩,字子价,号射陂,宝应人(今江苏省宝应县),朱应登之子。生卒年不详,约明世宗嘉靖三十年前后在世。登嘉靖二十三年(公元一五四四年)进士。历官九江府知府。曰藩隽才博学,以文章名家。有《山带阁集》三十三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朱让栩:(?—1547)宗室。太祖第十一子蜀王朱椿五世孙,正德五年袭封蜀王。贤明喜儒雅,不迩声伎,创义学,修水利。孝宗赐书,赞其忠勤。世宗赐敕嘉奖,署其坊曰忠孝贤良。卒谥成。著有《长春竞辰稿》。

朱瞻基: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在位期间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应登:(1477—1526)扬州府宝应人,字升之,号凌溪。弘治十二年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云南参政。为人爽直,恃才傲物。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十才子。有《凌溪集》。

朱恬烄:朱恬烄(1531-1582)是明太祖朱元璋八世孙,沈简王朱模七世孙,第六任沈王,沈宪王朱胤栘嫡二子,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袭封,好学,工古文学,审声律。兄镇康王朱恬焯、弟安庆王朱恬爖,穆宗时(公元1567年-公元1562年)皆以孝胜旌。生嘉靖十年(公元1531)五月二十五日(阴历),万历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阴历)(公元1582年)薨,春秋五十有一,谥沈宣王。

朱纯:朱纯(1417—1493),字克粹,号肖斋,自号龟峰识字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博雅有儒行,太守戴琥深敬礼焉,钦授翰林院简讨召修。正统元年官兵科给事中,后刑科给事中。曾与罗颀、张浩等结“鉴湖吟社”,著有《淘铅集》、《驴背集》、《自怡集》、《农余杂言》等。

朱长春: 朱长春(1511-?)字大复,浙江乌程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常熟阳信等知县,官刑部主事。著有《朱大复诗集》。

朱高煦:朱高煦(xù)(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朱高炽:朱高炽(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1424年-1425年在位),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其陵墓建造得庄严简朴,象征着他的统治作风。朱高炽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长子朱瞻基为他与张后所生。

朱应辰:初苏州府吴江人,字文奎,号寄翁。少事举业,旋弃去。从杨铁崖学古文。洪武初应诏起,乞近地养亲,为本郡儒学训导,改江阴。博学多伎能,篆籀法古,亦善白描人物。有《漱芳集》。

朱右:朱右(1314年-1376年),字伯贤(一字序贤),自号邹阳子,临海章安(今属椒江区)人。生于元仁宗延祐元年,元末从陈叔夏、林景和游,又受文法于李孝光。以荐授庆元路慈溪县儒学教谕,调萧山,擢主簿。至正二十年(1360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转员外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曾诣阙献河清颂,不遇而归。洪武三年(1370年),召修元史。洪武六年,修日历,除翰林院编修。洪武七年,又修洪武正韵。不久,迁晋府右长史。卒于明太祖洪武九年,卒年63岁。他博通经史。著有白云稿五卷,《四库总目》又有春秋类编、秦汉文衡、元史补遗等,并行于世。

朱厚照: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武宗只不过只是喜欢玩乐,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从其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朱存理:(1444—1513)苏州府长洲人,字性甫,又字性之,号野航。博学工文,闻人有异书,必访求。以布衣终。著有《铁网珊瑚》、《野航漫录》、《吴郡献征录》、《旌孝录》、《鹤岑随笔》等。

朱模:朱模(1380年9月1日-1431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1子,母赵贵妃。

朱察清:朱察清(1524~1572),明书商、藏书家。

朱芾:明初松江府华亭人,字孟辨。洪武初官编修,改中书舍人。才思飘逸,工词章,兼善翰墨,真草篆隶清润遒劲,风度不凡。画山水人物亦佳。

朱梦炎:(?—1378)元末明初江西进贤人,字仲雅。元至正间进士。明太祖召居宾馆,命与熊鼎集古事为质直语名《公子书》,教公卿子弟。洪武十年进礼部尚书。稽古右文,援古證今,剖析源流如指掌,文章详雅有据。

朱椿:朱恒庆,字念占,号椿塘,天津人。乾隆乙未进士,官安塞知县。

朱凯:字士凯。生卒年、籍贯均不详。曾任江浙行省掾史,较长时间在杭州生活。自幼孑立不俗,与人寡合,后与钟嗣成相友善,曾为钟所作《录鬼簿》写序。

朱济熺:朱济熺(1375年5月19日-1435年),晋恭王朱棡嫡长子,母王妃谢氏。

朱升:朱升,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景定建康志》卷三二)。

朱厚熜: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汉族,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嘉靖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他为人非常聪明,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史书评价嘉靖帝为“中兴之主”,说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

朱多颎:[明](公元一五九0年前后在世)字以昭,号斗斋,南昌人,朱权的后裔。

朱承爵: 常州府江阴人,字子儋,号舜城漫士,又号左庵。为文古雅有思致。能画。好藏书,尝以爱妾换宋刻本《汉书》。有《存馀堂诗话》、《灼薪剧谈》。

朱允炆: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后世称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惠帝。

朱斗儿:女。号素娥,正德(一五o六―一五二一)时金陵(南京)妓。画山水小景,陈沂授以笔法。更入作家之誉。闻沂入翰林,尽以平日往来诗画缄封寄与沂,上写云:"昨日个锦囊佳句明勾引,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其风流儒雅如此。《列朝诗集小传》、《画史会要》。

朱正初:朱正初,安吉赤渔村人,是清朝时期当地的一位有名的诗人,号六泉居士,是一位隐居诗人。

朱翊钧: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崩,终年56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死后由长子朱常洛继位。

朱生豪: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著名翻译家。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浙江嘉兴人。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193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作,并创作诗歌。写有诗集多种,均毁于战火。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品文。

朱庸斋:朱庸斋(1920一1983),原名奂,字涣之。词学家、书法家。广东新会县人,世居西关。出身书香世家,为晚清秀才朱恩溥的儿子。幼时研读古典文学,尤酷爱词章,随陈洵学词, 13岁能吟诗,深得老师喜爱。

朱用纯:(1627—1698)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字致一,号柏庐。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治学确守程朱理学,所著《治家格言》,流传颇广。康熙间坚辞博学鸿儒之荐。另有《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朱自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湘:朱湘(1904年—1933年12月5日),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父母早逝。“清华四子”之一。

朱之才:朱之才(约公元一一一五年前后在世)字师美,洛西三乡人。生卒年均不详,约金建国初前后在世。宋崇宁间(公元一一o四年左右)登第。入齐为谏官,坐直言黜为泗水令。尊乞闲退寓嵫阳,自号庆霖居士。之才工诗,有霖堂集《中州集》传於世。

朱文:朱文,1967年12月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中国内地作家、导演,毕业于东南大学动力系。

朱祖谋:1857.7.21-1931.11.22,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工倚声,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卒年七十五。著有《彊村词》。

朱栴:朱栴一般指朱木旃。朱栴(zhān音毡)(1378.2.6.—1438.8.23.),汉族。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6皇子,号凝真、凝真子。明洪武戊午即洪武十一年正月壬午(初九日)(1378年2月6日),出生于明朝最初的都城应天府(即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正统三年八月乙卯初三日(1438 年.8月23日)病逝,享年61岁。逝世后,埋葬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明王陵。朱栴死后,被明英宗谥曰“靖”,史称“庆靖王”、“大明庆靖王朱栴”。朱栴是庆王府第一代庆王,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在宁夏生活45个春秋。

朱光:磁州滏阳人,徙居河曲。初仕后周,领永州防御使。宋初,以翊戴功擢龙捷右厢指挥。太祖乾德三年,黄河决,奉诏治河,动用万人之力,遂塞之。

朱桂英:朱氏,名桂英,仁和人。故陕西副使陈公洪范之副室也。清心契法,锐意修真,金箓标名,有养诚道人之号,璚章阐旨,有闺阁穷元之书。秘宝夙探于鸿蒙,玄珠竟索于象罔。许迈别妇,先驾素麋,裴静降儿,终骖白凤。检以琼音之印信,方外之宝书,封以金英之函,藏山中之石室。升座演法,将迎少女于华山,莲帻霓裳,又送三清于金岳。便欲发凌霄之想,岂徒纪步虚之声。嗣有奇闻,征诸灵响云尔。

朱之蕃:山东茌平人,著籍金陵,字元介,号兰嵎。万历二十三年状元。官至吏部侍郎,出使朝鲜,尽却其赠贿。工书画。朝鲜人来乞书,以貂皮人参为酬。之蕃斥以买法书、名画、古器,收藏遂甲于南都,有《奉使稿》。

朱祐樘: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在位18年,享年36岁,葬泰陵,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有燉:朱有炖(dūn)(1379-1439),中国明代杂剧作家。号诚斋,又号锦窠老人、全阳道人、老狂生、全阳子、全阳老人。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长子。袭封周王,藩地开封,死后谥宪,世称周宪王。

朱显:朱显,男,湖南卫视《以一敌百》节目嘉宾,因为参加这个节目而在网络上走红。

朱友谅:朱友谅(?-923年),广王朱全昱子,封衡王。乾化元年,升宋州为宣武军,以友谅为节度使。友谅进瑞麦一茎三穗,太祖怒曰:“今年宋州大水,何用此为!”乃罢友谅,居京师。太祖卧病,全昱来视疾,与太祖相持恸哭;太祖为释友谅,使与东归。贞明二年,全昱以疾薨。徙衡王友谅嗣封广王。坐弟友能反,废囚京师。唐师入汴,与友能、友诲同日遇害。

热门百家姓搜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百家姓起名就是根据姓氏来给您推荐高分的好名字。

姓名配对测终生运测事业运合婚配对命格精批龙年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