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时间 排名
最新 41 2018年 41 2014年 34
2013年 39 2007年 38 2006年 38
1995年 30 1987年 28 1982年 41
明朝 85 元朝 88 宋朝
北宋 82

起源

于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

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国之乱于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俗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实际上,他们是汉朝于公的后代,在三国战乱时,随拓跋邻部离开中原,并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迁全国的于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于氏。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邘叔,又名姬诞,乃周武王次子。武王灭商后,其被封于邘,建立邘国。此后,姬诞号称邘叔,成为于姓的始祖。

于姓迁徙传播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

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迁的去了山西、河北,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由于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很多于姓族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期间,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让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

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多省人口锐减,山西位置优越,所受影响不大,人丁繁盛。

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施行了人口迁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别迁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

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

宋朝时期,于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姓氏仅居第103位。当时于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于姓总人口的21.3%。于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四川、浙江,这四省于姓大约占全国于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北、山西、广西、湖北、江西、江苏等,其他地区缺少资料。全国形成了以鲁豫、四川、浙江为中心的三大块于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于姓大约有2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为明朝第八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于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增长率。当时于姓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河北,这三省于姓大约占于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江西、四川、山西,这五省的于姓又集中了29%。山东仍为于姓第一大省,约占于姓总人口的40%。宋元明期间,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部和东南方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于姓分布特点。

当代,于姓的人口已达到642万,为全国第三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大约占于姓总人口的71.9%,其次分布于江苏、内蒙古,这两省区又集中了9.1%的于姓人口。山东为当代于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于姓总人口的21.8%,一千年来山东一直是于姓人群的居住中心。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辽宁为中心的二大于姓居住区域,于姓人口向四周辐射,逐渐减少,长江以北多于姓,长江以南少于姓。在近600年当中,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的流动有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强劲的回迁,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于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的移民。

河南郡、东海郡、河内郡、京兆郡、广陵郡

河内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海州堂。

忠肃堂、救民堂、兴驷总记(大驷堂)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鸡泽及尚义、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及陇川等地有分布。汉、鲜、彝、满、回、傈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国。京相璠云:‘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故邘城及邘台。’野王,隋改曰河内,今怀州治。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但为‘于’氏;亦有不去邑者。”

2、又注:“后魏《官氏志》有萬(万)纽(于)氏,改为于氏。始有自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邻(按:《姓氏词典》引作‘拓跋’陵)徙代,为万纽于氏,后魏孝文时复为于氏。”

3、又注:“淳于氏唐元和初避宪宗嫌名改为于氏。”

4、《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载:“明赐元人姓名:巴延达哩曰于忠。”此为蒙古人姓名所改。

5、达斡尔族之于姓,或由额勒图哈拉所改。《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有载,未道其详。汉代有于定国,丞相,西平侯;三国时魏有于禁,左将军;唐代有于宣道;明代有于谦。

二、

于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最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25%。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6省于姓约占全国于姓人口67%。

于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封于邘(故城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邘台镇),号邘叔,子孙以国为氏,后有改邘为于者。唐时淳于氏为避高宗永淳年号,改为于氏。匈奴有于氏。北魏孝文帝改万忸于(一作勿忸于)氏为于氏。北魏石刻《魏帝先朝故于夫人墓志》载:文成皇帝故夫人者,西域宇阗国主女也。宇阗即于阗,盖以国为氏。又宋时有于天宝,其先为胡人,见《宋书》,疑亦为于阗人。故此“于”与“万忸于”之“于”有别。明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今蒙古族有此姓。清时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一带。清满洲八旗尼玛哈氏后有改姓于者。今满族姓。清时贵州安顺府康佐副长官姓于,始于明永乐元年。达斡尔族海楞氏,汉姓为于。鄂伦春、土家、回、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于姓名人:

于军,汉时匈奴人,安陵侯。于禁,三国时魏将军。

郡望:河南、东海。

三、(於)

于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于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臣於则始作履,封于於(故城在今河南内乡),其后以地为氏,见《世本》。

2、春秋时鲁公族有於姓,见《路史》。

3、汉时匈奴姓。汉武帝元朔三年,封匈奴单于太子於单为涉安侯,见《汉书》。

4、鲜卑人姓。东汉建武三十年,於仇贲率种人慕义内属,见《后汉书·鲜卑传》。

于姓名人:

於授,三国时袁绍部将。

郡望:广陵、京兆。

历史名人

于姓古代名人

于叔周朝,周代初年,生卒年不详,陕西西安,周武王第二子,封邘,为邘叔。

于公西汉,西汉,生卒年不详,山东郯城,县狱吏,曾经平雪孝妇冤案,传为千古美谈。

于定国西汉(?~前40),西汉,山东郯城,汉朝宰相,担任廷尉一职时,秉公断案,天下悦服。

于永西汉,西汉,生卒年不详,山东郯城,光禄勋,御史大夫,驸马都尉。

于吉东汉(?~200),东汉末期,山东胶南,道士,著《太平经》,信民太众,为孙策所猜忌,遭冤杀。

于禁三国(?~221),三国时期,山东泰安,曹魏五子良将之一,青州爱民,封益寿亭侯。

于栗磾南北朝,南北朝时期,生卒年不详,山西平城,魏朝开国元勋,勇武绝伦,体恤民力。

于烈南北朝(437~501),南北朝时期,河北蔚县

于忠南北朝(460~516),南北朝时期,河南洛阳,魏朝名将,禁卫总领。忠勇爱民。

于谨南北朝(493~568),南北朝时期,河南洛阳,周朝军事将领,战略家,赠三老,百官典范。

于仲文隋朝(545~613),隋朝,河南洛阳,隋朝名将,曾率师平齐、陈,征伐高丽。

于志宁唐朝(588~665),唐朝,陕西高陵,唐朝宰相,为成乾太子詹事,李治太子太师

于濆唐朝,唐朝晚期,生卒年不详,陕西西安,唐朝诗人

于焘宋朝宋朝,山东寿光,翰林学士

于钦元朝(1283~1333),元朝,山东青州,太子少保,兵部侍郎。方志编纂家,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

于宾明朝明朝,山东莒县,洪武二年进士,给事中

于敬明朝明朝,山东诸城,洪武十八年廉孝贤良举贡,四川道监察御史。

于谦明朝(1398~1457),明朝,浙江杭州,兵部尚书,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于玭明朝(1507~1562),明朝,山东东阿,文人

于慎行明朝(1545~1608),明朝,山东平阴,政治家,学者,诗人,文学家

于振清朝,清朝,江苏金坛,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恩科状元

于成龙清朝(1617~1684),清朝,山西永宁,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任两江总督

郡望

河南郡、东海郡、河内郡、京兆郡、广陵郡

河内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海州堂。

忠肃堂、救民堂、兴驷总记(大驷堂)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鸡泽及尚义、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及陇川等地有分布。汉、鲜、彝、满、回、傈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国。京相璠云:‘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故邘城及邘台。’野王,隋改曰河内,今怀州治。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但为‘于’氏;亦有不去邑者。”

2、又注:“后魏《官氏志》有萬(万)纽(于)氏,改为于氏。始有自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邻(按:《姓氏词典》引作‘拓跋’陵)徙代,为万纽于氏,后魏孝文时复为于氏。”

3、又注:“淳于氏唐元和初避宪宗嫌名改为于氏。”

4、《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载:“明赐元人姓名:巴延达哩曰于忠。”此为蒙古人姓名所改。

5、达斡尔族之于姓,或由额勒图哈拉所改。《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有载,未道其详。汉代有于定国,丞相,西平侯;三国时魏有于禁,左将军;唐代有于宣道;明代有于谦。

二、

于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最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25%。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6省于姓约占全国于姓人口67%。

于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封于邘(故城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邘台镇),号邘叔,子孙以国为氏,后有改邘为于者。唐时淳于氏为避高宗永淳年号,改为于氏。匈奴有于氏。北魏孝文帝改万忸于(一作勿忸于)氏为于氏。北魏石刻《魏帝先朝故于夫人墓志》载:文成皇帝故夫人者,西域宇阗国主女也。宇阗即于阗,盖以国为氏。又宋时有于天宝,其先为胡人,见《宋书》,疑亦为于阗人。故此“于”与“万忸于”之“于”有别。明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今蒙古族有此姓。清时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一带。清满洲八旗尼玛哈氏后有改姓于者。今满族姓。清时贵州安顺府康佐副长官姓于,始于明永乐元年。达斡尔族海楞氏,汉姓为于。鄂伦春、土家、回、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于姓名人:

于军,汉时匈奴人,安陵侯。于禁,三国时魏将军。

郡望:河南、东海。

三、(於)

于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于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臣於则始作履,封于於(故城在今河南内乡),其后以地为氏,见《世本》。

2、春秋时鲁公族有於姓,见《路史》。

3、汉时匈奴姓。汉武帝元朔三年,封匈奴单于太子於单为涉安侯,见《汉书》。

4、鲜卑人姓。东汉建武三十年,於仇贲率种人慕义内属,见《后汉书·鲜卑传》。

于姓名人:

於授,三国时袁绍部将。

郡望:广陵、京兆。

姓氏源流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鸡泽及尚义、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及陇川等地有分布。汉、鲜、彝、满、回、傈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国。京相璠云:‘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故邘城及邘台。’野王,隋改曰河内,今怀州治。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但为‘于’氏;亦有不去邑者。”

2、又注:“后魏《官氏志》有萬(万)纽(于)氏,改为于氏。始有自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邻(按:《姓氏词典》引作‘拓跋’陵)徙代,为万纽于氏,后魏孝文时复为于氏。”

3、又注:“淳于氏唐元和初避宪宗嫌名改为于氏。”

4、《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载:“明赐元人姓名:巴延达哩曰于忠。”此为蒙古人姓名所改。

5、达斡尔族之于姓,或由额勒图哈拉所改。《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有载,未道其详。汉代有于定国,丞相,西平侯;三国时魏有于禁,左将军;唐代有于宣道;明代有于谦。

二、

于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最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25%。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6省于姓约占全国于姓人口67%。

于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封于邘(故城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邘台镇),号邘叔,子孙以国为氏,后有改邘为于者。唐时淳于氏为避高宗永淳年号,改为于氏。匈奴有于氏。北魏孝文帝改万忸于(一作勿忸于)氏为于氏。北魏石刻《魏帝先朝故于夫人墓志》载:文成皇帝故夫人者,西域宇阗国主女也。宇阗即于阗,盖以国为氏。又宋时有于天宝,其先为胡人,见《宋书》,疑亦为于阗人。故此“于”与“万忸于”之“于”有别。明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今蒙古族有此姓。清时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一带。清满洲八旗尼玛哈氏后有改姓于者。今满族姓。清时贵州安顺府康佐副长官姓于,始于明永乐元年。达斡尔族海楞氏,汉姓为于。鄂伦春、土家、回、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于姓名人:

于军,汉时匈奴人,安陵侯。于禁,三国时魏将军。

郡望:河南、东海。

三、(於)

于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于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臣於则始作履,封于於(故城在今河南内乡),其后以地为氏,见《世本》。

2、春秋时鲁公族有於姓,见《路史》。

3、汉时匈奴姓。汉武帝元朔三年,封匈奴单于太子於单为涉安侯,见《汉书》。

4、鲜卑人姓。东汉建武三十年,於仇贲率种人慕义内属,见《后汉书·鲜卑传》。

于姓名人:

於授,三国时袁绍部将。

郡望:广陵、京兆。

堂号

河内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海州堂。

忠肃堂、救民堂、兴驷总记(大驷堂)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鸡泽及尚义、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及陇川等地有分布。汉、鲜、彝、满、回、傈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国。京相璠云:‘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故邘城及邘台。’野王,隋改曰河内,今怀州治。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但为‘于’氏;亦有不去邑者。”

2、又注:“后魏《官氏志》有萬(万)纽(于)氏,改为于氏。始有自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邻(按:《姓氏词典》引作‘拓跋’陵)徙代,为万纽于氏,后魏孝文时复为于氏。”

3、又注:“淳于氏唐元和初避宪宗嫌名改为于氏。”

4、《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载:“明赐元人姓名:巴延达哩曰于忠。”此为蒙古人姓名所改。

5、达斡尔族之于姓,或由额勒图哈拉所改。《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有载,未道其详。汉代有于定国,丞相,西平侯;三国时魏有于禁,左将军;唐代有于宣道;明代有于谦。

二、

于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最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25%。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6省于姓约占全国于姓人口67%。

于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武王第二子封于邘(故城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邘台镇),号邘叔,子孙以国为氏,后有改邘为于者。唐时淳于氏为避高宗永淳年号,改为于氏。匈奴有于氏。北魏孝文帝改万忸于(一作勿忸于)氏为于氏。北魏石刻《魏帝先朝故于夫人墓志》载:文成皇帝故夫人者,西域宇阗国主女也。宇阗即于阗,盖以国为氏。又宋时有于天宝,其先为胡人,见《宋书》,疑亦为于阗人。故此“于”与“万忸于”之“于”有别。明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今蒙古族有此姓。清时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一带。清满洲八旗尼玛哈氏后有改姓于者。今满族姓。清时贵州安顺府康佐副长官姓于,始于明永乐元年。达斡尔族海楞氏,汉姓为于。鄂伦春、土家、回、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于姓名人:

于军,汉时匈奴人,安陵侯。于禁,三国时魏将军。

郡望:河南、东海。

三、(於)

于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于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臣於则始作履,封于於(故城在今河南内乡),其后以地为氏,见《世本》。

2、春秋时鲁公族有於姓,见《路史》。

3、汉时匈奴姓。汉武帝元朔三年,封匈奴单于太子於单为涉安侯,见《汉书》。

4、鲜卑人姓。东汉建武三十年,於仇贲率种人慕义内属,见《后汉书·鲜卑传》。

于姓名人:

於授,三国时袁绍部将。

郡望:广陵、京兆。

于姓男孩取名

于杰公:杰:杰字男孩名,寓意卓越不凡,才华出众,前程似锦。 公:公字用作男孩名字,寓意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象征着男孩有担当、有责任感,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于瑞运:瑞:瑞字寓意着福泽深厚、祥瑞相伴,寓意男孩吉祥如意、安康成长。 运:运字用在男孩起名,寓意如龙得云,一帆风顺,鸿运当头。

于家清:家:家字用作男孩起名,寓意温馨和谐,充满爱与关怀,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清:清字寓意着纯洁无瑕、高尚、品德清正的男孩,展现出男孩清新自然、光明磊落的品质。

于姓女孩取名

于香华:香:香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如花,清香四溢,美好如诗。 华:华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花般美丽,如华彩般绚烂。

于怡娜:怡:怡字女孩起名,寓意快乐惬意,生活美满,和谐温馨。 娜:娜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温婉娴熟、优雅大方,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于夏筱:夏:夏字用在女孩起名,寓意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充满生机与活力。 筱:筱字用于女孩起名,寓意着温婉娴熟、清雅秀气、淡雅脱俗。

姓于的名人和诗人

于谦: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石:元间婺州兰溪人,字介翁,号紫岩,更号两溪。貌古气刚,喜诙谐,自负甚高。宋亡,隐居不出,一意于诗。豪宕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有《紫岩集》。

于鹄:于鹄,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于革:于革,字去非,号竹国,丰城(今属江西)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调武陵尉。累迁知房州。事见清同治《丰城县志》卷八、一五。今录诗四首。

于右任: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于武陵:于武陵,会昌时人。其诗题材上以写景送别的为主,同时寄寓浓浓的乡思友情;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佳作很多,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送酂县董明府之任》、《洛阳道》、《客中》、《寄北客》、等。其中《赠卖松人》一诗写一卖松人想“劚(音zhu逐,砍、掘之意)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但结果事与愿违,“长安重桃李”(长安人只喜欢桃李,对傲雪凌霜的松树一点兴趣也没有),由此诗人感叹他是“徒染六街尘”,空忙了一场。此诗借事讽世,确能起到遣人深思的效果,因此流传颇广。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五)。

于立:南康庐山人,字彦成,号虚白子。博学通古今,善谈笑。不求仕进,以诗酒放浪江湖间。有《会稽外史集》。

于邺:[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武陵,(他书均以于邺、于武陵为二人,如:新唐书艺文志既录于武陵诗一卷,又有于邺诗一卷,全唐诗以于武陵为会昌时人,复以于邺为唐末人。此从唐才子传)杜曲人。

于格:于格,字伯永,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与冯时行等同游梅林。事见《成都文类》卷一一。 

于季子:[唐](约公元六八五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武后垂拱初前后在世。工诗。咸亨中,(公元六七二年左右)登进士第。武后称制,官司封员外郎。季子所作诗,今仅存七首于全唐诗中。

于濆: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约876年前后)在世。咸通二年(86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于濆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于良史:于良史 ,唐代诗人,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其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

于敖:于敖(765—830)[唐]字蹈中。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擢进士第,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户部侍郎,出为宣歙观察使。工书,尝书唐韦绶碑。《唐书本传、墨池编》

于志宁:于志宁(588年-665年),字仲谧,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于志宁原为隋朝冠氏县长,后投奔唐朝,担任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从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后任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教导太子李承乾。他多次进谏,但李承乾不听,终至被废。唐高宗继位后,于志宁升任侍中,又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燕国公。他在唐高宗废后之事中,没有表明立场,因而得罪武则天,被贬为荣州刺史,并以华州刺史之职致仕。665年(麟德二年),于志宁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定。

于邵:于邵[唐](公元七一三年左右至七九三年左右)字相门,其先自代来,为京兆万年人。于邵约生于唐玄宗先天二年,约卒于德宗贞元九年,年八十一岁。天宝末,第进士。以书判超绝,补崇文校书郎。繇比部郎中,为道州刺史。未行,徙巴州,平獠民之乱。后以谏议大夫知制诰,进礼部侍郎。朝廷大典册,必出其手。德宗时,为太子宾客。与宰相陆贽不平,出为杭州刺史。久疾求告,贬衢州别驾。徙江州,卒。邵著有文集四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行于世。

于定国:于定国,曾官县丞(《宋诗纪事补遗》卷八六)。

于頔:于頔(dí)(?—818年) 唐朝大臣。字允元,北周太师于谨的七世孙。行二十九,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始以门荫补千牛,调授华阴尉。建中四年以摄监察御史充入蕃使判官。迁司门员外郎兼侍御史,充入蕃计会使。历长安令、驾部郎中。贞元七年出为湖州刺史,有政声,与诗僧皎然等唱酬。

于逖:于逖[唐](约公元七四九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中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亦无考。仅知他能诗,李白有诗相赠,亦与元结友善。逖著有传奇集闻奇录及灵应录传世。《太平广记》有灵应传一篇,唐代丛书亦题于逖作。

于瑰:于瑰(?─?)字正德,河南洛阳人。唐宣宗大中七年(853)状元,进士第一人。于敖之子。代表作《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二首》。有兄弟三人。

于经野:[唐]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中宗时(七0五――七0七)为户部尚书。工正书。王光庭所撰唐延安县幽堂碑,为其所书。《唐书宰相世系表、金石录、唐诗纪事》

于兴宗:于兴宗,生卒年不详,唐京兆高陵(今陕西省三原县境内)人,于志宁侄子。(一说河南洛阳人)敬宗宝历二年(826)为东阳县令,宣宗大中七年(853)前后,以御史中丞守绵州刺史,后转洋州刺史,累官至河南少尹。兴宗能诗,与当时诗人如刘禹锡、方干、李朋、李汶儒等人均有交往酬和。其为绵州刺史时,曾登越王楼赋诗寄朝中诸友,一时文士如李朋、杨牢、薛蒙、李邺等十余人皆有和作。事迹散见刘禹锡《答东阳令寒碧图诗并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唐诗纪事》卷五三。《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东阳涵碧亭》一诗,实乃方干《涵碧亭》诗之前四句。

于九流:于九流,真宗咸平初年知潮州。事见民国《潮州志·职官志》。

于本大:于本大,原姓许,旌阳族人。后入道,改姓于。与妻偕隐西山下(《彤管遗编续集》卷一七)。

于本大妻:暂无此诗人的简介,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立即完善>>

于倞:于倞,宁宗嘉泰元年(一二○一)知昌州(《舆地纪胜》卷一六一)。

于观文:于观文,字梦得,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古今类事》卷七)。

于尹躬:于允躬,一作于允躬。唐京兆长安人,于邵子。尹躬于代宗大历中登进士第。宪宗元和二年(807)任中书舍人,六年知贡举,五月坐弟皋谟罪贬洋州刺史,未几卒。

于结:于结,生卒年不详。雍州高陵(今陜西高陵)人。约于代宗大历中应进士试。十四年(779)崔宁欲荐为御史,为宰相杨炎所沮。德宗时累迁吏部员外郎,终谏议大夫。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四。《全唐诗》存诗1首。

于房:婺州浦江人。于皓子。仁宗嘉祐四年进士。为文有父风,而精简过之,远近学人皆从其学。累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应天府南京留守司。

于慎行:(1545—1607)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于嘉:于嘉,1980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评论员、主持人。

于仲文:隋河南洛阳人,字次武。于顗弟。少好学不倦。及长,时称名公子。北周时累迁至河南道行军总管。从讨尉迟迥,以谋俘迥将席毗罗,河南平。入隋,以坐叔于翼事下狱,上书陈辩,得释。明年拜行军元帅统十二总管以击突厥。突厥见其军严整,不战而退。时尚书省文簿繁杂,吏多奸险,帝乃令仲文勘省中事,发擿甚多。又决渭河开漕渠以运粮。炀帝即位,迁右翊卫大将军,参掌文武选事。后以辽东之役无功,系狱忧恚而病,困笃方出之,卒于家。

于赓虞:于赓虞,(1902—1963),新月派诗人之一,著名诗人、翻译家。名舜卿,字赓虞,以字行世。河南西平人。1923年6月,于赓虞与焦菊隐等人成立新文学社团,即北京文坛风云一时的“绿波社”。

于坚: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 

于贞志:于贞志:1970年6月生于山东莒县。作家协会会员,1994年辞职来京,记者、编辑。1995年8月6日在北京海淀堂受洗归主。著有《于贞志诗选》。

于式枚:于式枚,字晦若,贺县人。光绪庚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礼部主事。官至吏部侍郎。谥文和。

于齐庆:于齐庆,字海帆,江都人。光绪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广东提学使。有《小寻畅楼诗钞》。

于源:浙江秀水人,字辛伯,号秋泉。贡生。善诗,尤工七古。有《灯窗琐语》、《一粟庐诗稿》。

于成龙:(1617—1684)明末清初山西永宁人,字北溟,号于山。明崇祯十二年副贡。清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在官招流亡,宽徭役,建学宫。康熙时官至两江总督。所至以清廉闻,康熙帝称为“天下第一清官”。卒谥清端。有《于山奏牍政书》。

于震:江苏宜兴人,字竹初。年二十余,徒步入京师,为童子师以自给,久之,入资为国子监生。治《毛诗》,成《诗经酌注》三十卷。

于若瀛:于若瀛(1552-1610),字元絅,一字文若,号子步,晚号念东,明济宁卫(今山东省济宁市)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登癸未科进士第,官直隶知县,迁户部主事,累右佥都御史,官至陕西巡抚,赠右副都御史。工诗擅书,著有《弗告堂集》。

于范:于范,字觉甫,号廪邱,山东郓城人,明弘治甲子举人,乙丑进士,正德丁卯授辉县令,丁丑升河南府知府。

热门百家姓搜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中国姓氏庞杂繁多,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百家姓起名就是根据姓氏来给您推荐高分的好名字。

姓名配对测终生运测事业运合婚配对命格精批龙年运势